由“核心素养”看“精准教育”
李伟杰
目前,有两个热词被反复提及,一个是核心素养,一个是精准教育。
“核心素养”的提出,具有国际环境和国内需求的双重背景,是基于改变过往关注学生单一知识技能的情况,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未来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状况。从根本上讲,是教育对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一种主动适应。当知识信息呈几何级数爆炸性增长、能力要求越来越细化、越来越多样化,基础教育仅仅设定“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难以穷尽的。唯有聚焦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意志品质、价值取向和关键能力(亦即核心素养),方能应对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这也应该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方向。
欧美早在2006年即开始构建关键能力培养的教育体系,这对当时正在进行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我国形成了某种无形的倒逼机制。经过小心翼翼的研究实验,并通过在课程标准中 “三维目标” 的试水,教育部于2014年4月正式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提出“核心素养”理念,明确提出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突出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
“核心素养”一经提出,即成为教育界广泛参与讨论和实践的热点,并很快自成体系。当前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借鉴了其他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先进理念,也融入了我国特有的实践成果。它由三个层面构成,即: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社会参与”包含“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沟通与合作”四个分支,“自主发展”包含“生命意识,学会学习,主动适应与创新”三个分支,“文化修养”包含“语言、符号与表达,科学、技术与应用,人文与审美”三个分支。这个体系远较过去丰富庞大得多,但其关键点却落脚在,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何种能力素养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适应其不可预知的多样化需求,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方向,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的同时,满足社会的功能需求进而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这样的目标看似宏大,但却是与当前比比皆在的功利教育截然不同的,它不需要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为获取已有知识废寝忘食(多数只是机械记忆的复制而已),不舍昼夜地追求考试优胜,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评判自己学习成绩的优劣。核心素养体系关注的是人的全面综合发展,是品德情怀与能力素养的交汇,是慎独求实与交际参与的融合,是认同继承与扬弃创新的辩证,它更多的是要教会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不断进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由是观之,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必然带来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框架的重构,过去的那一套“唯分数论”“唯高考论”必然会失去存在的空间。教育部提出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维度20项关键指标的评价标准,已经开启了多元评价的正确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高考新政的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的瓶颈最终还是要被一举突破的。
要让核心素养理念深入人心,就必须启动“精准教育”。此之所谓“精准”,不是过去那些“培优补差”的现实主义“精准”,也不是逐鹿高分追捧状元的功利主义“精准”,而是极大地满足每个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主义“精准”。这对每个学校的办学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办学方向,不断加大学校软硬件的投入,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才能在课程设置与选择、品德修习与培植、文化熏陶与滋养、实践创新与参与、情感体验与反思、心理调适与抚慰等诸多方面提供真正满足社会、家长、学生需求的“精准教育”。 “精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精准,而非满足个别特殊学生的精准,通过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能让所有学生找到自己最合适的发展目标,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功感和满足感,并在人生每一个阶段都能体会到中小学时期所学内容带来的帮助。可以说,“精准教育”才是让老百姓真正满意的教育。
马克思曾极富预见性地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它包括:“第一,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与共同控制;第三,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我个人以为,这是对“核心素养”体系下 “精准教育”培养目标最精准的定位,也是每一个有着教育理想的教育工作者的终极追求。
前途漫漫,无远弗届。在“立德树人”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根本方向的今天,对于中国未来基础教育的大势,我坚定地抱有看好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