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教育门户网  www.cqjieshenqi.com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小学
 
三个“一”让科学课堂绽放别样精彩

发布日期:2017-04-13信息作者: 滕蓉 字号:[ ]

三个“一”让科学课堂绽放别样精彩

——《神秘信件》反思性说课

枝江市丹阳小学滕蓉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原课题是《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下面我从“创设一个情境、围绕一个核心、抓住一个亮点”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课堂的处理,我说课的题目是:三个“一”让科学课堂绽放别样精彩。

  一、创设一个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最关键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是学习的动力因素。这节课的引入中我利用教学内容第四部分的“制作神秘的信件”创设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带着“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进行了三个探究活动:白纸的秘密、米饭的秘密、淀粉的秘密,让学生在弄清一个个秘密之后,在课的结束前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揭开了无字信件的神秘面纱。这样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乐于探索新事物的情感,而且“神秘的信件”贯穿了整节课,后续的探究活动都是为了解开这个谜。整节课首尾呼应,增强了课的完整性,整体构建了科学课堂。

  二、围绕一个核心,培养探索能力

  小学科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主动观察和探究为核心,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和总结知识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我利用环环相扣的实验活动,本节课共设计了六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实验活动:碘酒消毒、数米饭、品米饭、认识淀粉及特性、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等。每一个活动我都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大胆发表、积极合作,适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你有什么想说的”提高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同时,在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以充分的展示和培养。课堂上学生一次次真刀实枪地搞科学,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体现了科学探究式学习不仅仅追求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一种经历,是体验、感知与认识的过程。

  为使学生的探究一气呵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对探究活动进行了调整:把“会变味的米饭”放在“米饭遇碘酒会变成蓝紫色”之后,数饭粒环节代替了教材在米饭上滴碘酒的实验。使学生在数饭粒时发现颜色的变化,继而引发思考:为什么会变成蓝紫色呢?再通过品尝米饭知道原来是米饭中含淀粉,而淀粉遇碘酒会变蓝紫色的道理。让学生从发现事物中存在的科学现象入手,再带着欲望去探究,然后通过自己的方法验证从而得出科学道理。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索习惯。

  三、抓住一个亮点,挖掘探索深度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和按部就班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对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奴课堂。”毫无疑问,新课程标准对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生成又给科学课教师带来了更高的挑战。如何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是我们教育的机智与智慧的展现。本节课中,面对学生提出的“淀粉遇碘酒的颜色是黑色的”观点时,我并没有回避,也没有搪塞,而是引导分析让学生知晓其中的原因,并当场加水稀释,使学生直观地感知颜色确实是蓝紫色的。既澄清了认识,又加深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认识在教材的基础上更深入了一步,即明白了“淀粉含量越高,遇碘酒颜色会越深”的道理。

  总之,本节课自我感觉是成功。情境创设增强了趣味性;主动探究落实了主体性;课堂生成彰显了拓展性,三个“一”使科学课堂绽放了别样的精彩!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纠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